毕氏邮品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原邮市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1792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劵 元
0
会员积分
13638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跟帖积极 推广达人 宣传达人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12: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0年代以物易物

        五一路省公安厅斜对面,有一座如今已停用的三层青色小楼。如果不是历史建筑,在这最为繁华的路段上,它应该早就被拆除了。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却是我市集邮爱好者们最早的聚集地——太原市五一路邮电支局。
“早在‘文革’后期的1974年春节,太原市五一路邮电支局邮政营业柜台开办了新邮票的出售业务,由当时的营业员刘汉英兼办。1975年,邮政营业柜台改为集邮柜台,这是当时省内唯一的集邮柜台。”据太原市集邮协会副会长蔡恒宏回忆,“当时规模非常小,经常前来购买新邮票的不过几十个人。”
        随着“文革”结束,集邮活动开始回暖,为满足集邮者的要求,经刘汉英积极向领导反映,决定将集邮扩充为集邮门市部,于1979年正式挂牌营业。此后,经常购买新邮票的人数逐渐增加。
        蔡恒宏说:“当时,省城还没有公开的、有组织的集邮活动。”据他介绍,集邮爱好者们多以集邮门市部营业厅为中心,每逢新邮票发行,不约而同前来购邮票、寄封,就在营业厅内柜台旁互相交流。彼此熟悉的,还会到家拜会,欣赏各自收藏的邮票,交流邮品、换让余缺。
“这个并不大的圈子,他们大多都是经刘汉英介绍而认识的。”集邮爱好者王宝恭说,“那一时期,集邮爱好者们基本上仍沿袭‘文革’前的传统观念——集邮是个人业余爱好,基本上没有人会花钱高价购买邮票。”

         80年代偷偷摸摸的“游市”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集邮活动得到恢复。”蔡恒宏说,“广大集邮爱好者对邮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个体邮商应运而生。他们在街头巷尾摆摊设点,自发邮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邮票公司业务经营单调、邮品单一、条条框框限制严格等不足,方便了集邮者,受到了欢迎。但是由于当时自发形成的邮市,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同时,众多的邮商、邮贩中良莠不齐,少数人哄抬市价,蒙骗顾客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通衢闹市摆摊设点,既妨碍交通又影响市容,因而不断受到公安、工商部门的驱赶或取缔。对于这段时间的集邮市场,蔡恒宏认为,与其说是“邮市”,还不如说是“游市”。
“当时,销售邮票的摊贩基本上都是集邮爱好者。刚开始,他们主要聚集在五一路邮电支局门外。”王宝恭说,“每个人都拿着集邮册,或蹲坐在路边,或游逛于邮局内外,因为当时国家禁止倒卖邮票,所以买卖邮票必须偷偷摸摸。看到有管理人员前来驱赶,便一哄而散。”1986年1月,邮电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集邮管理,取缔非法倒卖邮票活动的公告》。由于管理趋严,太原市内的个体邮商被迫停止营业,集邮市场一度冷落。
        然而,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时隔不久,自发的邮市又悄然出现,而且前仆后继,屡禁不止。后在广大集邮者和社会舆论的呼吁下,政府尊重民意、正视市场规律,1989年2月,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发出《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邮品的通知》。从此,邮商、邮市终于取得了合法地位,可以按照通知规定依法经营邮票了。

         集贸市场的黄金时代

         伴随着邮商的合法化,我市集邮市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邮市始终存在一个悬而未决的现实问题,就是没有固定场所,街头设摊不但妨碍交通,还影响市容。同时,邮票本身也不宜露天经营。太原市邮协曾一度把邮商们请到五一路邮局院内摆摊,常务理事轮流值班,维护秩序并接受咨询,终因有碍邮局工作而未能坚持。
        “当时集邮市场最热闹的时候,集邮爱好者们把五一路口都能堵了,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王宝恭说,“府西街马路拓宽之后,在如今光大银行的位置,正好有一块儿空地,集邮市场便搬到这里。但好景不长,随着这块空地开始准备盖楼,集邮市场再度面临无家可归的窘境。”
       邮市无固定地址的现象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集邮人士的不满,省邮协于宗琪在《集邮报》大声疾呼:《市长,请关心一下邮市建设》;太原供电局邮协侯继武也在《太原晚报》上撰文,呼吁建立固定邮市。
        到了1995年10月,由太原市邮协与太原市收藏协会协商,创建了以太原市文庙巷24号为中心的“太原收藏品市场”一条街。设有商店20多家以及摊位100余个。其中兼营邮票的商店如“鸿宝斋”、“鹏晕”、“花市”、“汾水邮币社”、“三星邮票服务中心”、“三晋邮社”等,均略具规模,令人瞩目。从此,邮商有了活动的天地,可以心安理得地正常营业了。而1997年5月,由省邮协理事、省收藏协会邱斌牵头,又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开办了“太原市邮币卡市场”,设固定摊位150个及流动摊位100余个。
        “文庙邮市1994年年底由王艾甫先生牵头创办,他将贩卖邮票的小摊贩们集中在文庙,进行统一管理。”在位于文庙附近的一家名为聚钞钱币的邮币社内,老板阎继刚对记者说,“那个时候只开着十几家店面,包括摆地摊的,总共也就四十家左右吧。”据他介绍,1995年、1996年是文庙集邮市场的高速发展时期,最辉煌的时期是1997年的上半年。
        “最多的时候,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段上,能有数百人摆地摊,从小五台派出所一直到文庙,满满的都是人呀,和赶集一样!”阎继刚店里的一位好友回忆起当时,兴高采烈地说,“那会儿,每天经手的钱就和银行一样,一摞一摞的成捆摆着呢。”他边说还边比划着,言语间,好像又回到了当时。
        “当时卖磁卡,50元的东西能炒到2000元。磁卡上的图案是地球、地图、梅兰芳这类的,能到上万元,更别说卖邮票了。”阎继刚接着说道:“当时邮市发展得最好啦。” 世纪门槛,没落不可逆转
        在1997年邮票暴涨之后,就是一段长达十多年的邮票低迷时段,而这也导致了太原集邮市场的整体没落,而文庙集邮市场更是渐显“老态”。沿街开着二十余家商铺,“古玩、藏品、字画、古董”等字样贴在门上,却鲜有邮票字样,这让记者一度以为走错了地方。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贴着“邮票”字样的店铺,当记者说想看看邮票时,店主却连头都不抬地说:“去南宫吧,那儿的邮票还多些。这里就你看见的这几家,没什么东西。”环视四周,店里也确实没见到邮票的影子。而在不远处的收藏品市场,也早已不像阎继刚所说的那样,一副破败不堪的样子,很难让人想象当初的繁华。进去一看,门窗上都贴着收售古董等字样,才知道这里早已易主。一位路人告诉记者:“现在住着的都是河南人,早就跟邮票没有关系了。”而在我市目前最大的南宫集邮市场,情况也不容乐观。回忆当初,蔡恒宏说:“在1999年5月,南宫集邮市场成立,恒宏邮币社、君林邮币行、助友邮币社和邮乐苑这四家邮票商,率先入驻其中。之后,南宫邮市逐渐形成二十余家邮社,三十余个固定柜台,近百个地摊的并州超级邮市。”
然而,如今的邮币社主营大多都改成人民币以及纪念金银币等,邮票被挤在角落,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邮票销售业务。而原先的数百个邮票销售地摊,如今还存在的也不过只有十多个了。他们大多被挤在南宫边缘的一块儿不大空地边,被各种其他收藏品包围着。 无关“真爱”的股市时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集邮也早已不像当初仅仅是个个人爱好。收藏为谋利,成为集邮爱好者们的常态。阎继刚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集邮的人,有几个人是‘真爱’而去收藏的?”
        为了图利,在2013年前后,邮票曾经再度暴涨,一时间集邮又成了热门话题。但好景不长,很快,随着南方资金链的中断,邮票价格再度暴跌。“邮票的暴跌、暴涨,对集邮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集邮爱好者赵宏亮对记者说,“出于对利益的追求,集邮变得更加功利,更加难以为继。看到邮票难以产生利润,很多人纷纷离开这个行业,从而加速了集邮市场的没落。”
        去年,继南京文交所上市后,北京文交所和广东文交所的邮币交易中心陆续开盘。文交所的模式是建立一个平台后,邮票投资商、中间商有了专业交易场所,邮品在这里交易,犹如股票上市,供需关系展现得更为即时、直观。“科技的发展,也冲击着邮市的发展。电子盘的诞生,让人们足不出户,像炒股一样,就可以轻松玩转自己的邮票。你坐这儿就能看到自己是挣了还是赔了,自然没有人愿意去邮市了。”阎继刚说,“而且,由于电子市场,全国各地的价格极为透明,能去北京、上海卖出高价来,人们自然不会在太原出售自己的邮品。”
        而据赵宏亮介绍,早在几年前,一套第三版生肖猴邮票大版,在北京价格要比太原贵200多元。所以,这驱使着众多邮票珍品纷纷离开太原,聚集到北京、上海等一级市场。长久如此,更导致了我市集邮市场的没落。

本报记者 张勇 实习生 赵薇
传播邮识 广交藏友 微信15142037792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验证码 换一个

QQ|Archiver|手机版|毕氏邮品

GMT+8, 2024-4-29 14:26 , Processed in 0.03859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