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氏邮品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中国通胀和通缩的转变历史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劵 元
0
会员积分
13618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跟帖积极 推广达人 宣传达人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4 19: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国历次通胀分析

(一)1980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恢复国内经济,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后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激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M0从1978年的212亿元扩张到1980年的346.2亿元,上涨了63.3%。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从1978年的0.7%上涨到1980年的7.5%。

快速上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抑制通胀,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政府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在1981年得到抑制,历时两年多。

(二)1985年

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83年的16.2%上涨到1985年的38.8%;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2 比1983年新增1071.3亿元,过快的社会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同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工资改革,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上扬。社会投资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再次出现,CPI价格指数从1984年的2.7%上涨到1985年的9.3%。

为了抑制此次通胀,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紧银根,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物价上扬,本次通胀历时三年。1985年通货膨胀刚刚得到控制,我国马上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胀。

(三)1988年

中央为了理顺价格机制,1988年上半年放开肉、蛋、菜、糖价格,7月底,又放开名烟、酒价格,名烟酒价格一下上涨5至10倍,社会出现抢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又规划出台物价工资改革方案。改革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为了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紧缩的政策开始松动,货币供应M0同比增速从1987年的19.4%上涨至1988年的46.7%,1988年CPI物价指数一下暴涨至18.8%。

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采取减少社会总需求,控制贷款规模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回笼货币等政策,1990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四)1994年

1993年,中央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先后放开了粮食、钢铁及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调整提高了原木、水泥的出厂价格,并对部分原油价格实行了议价。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推动企业成本大幅上涨。随后,中央又出台了工资改革制度,进一步添加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与此同时,1993-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5.5%;而货币供给量在1992年已经开始上涨,影响滞后到1994年,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拉动市场物价的上涨。1994年,CPI物价指数上涨到了24.1%的极高水平。

在抑制通胀方面,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在1996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五)2011年

2011年,因内外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的通货膨胀。首先,09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为了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抛出20万亿人民币,导致了当时的流动性过剩。2010年12月份 M2的增长率处于19.72%的较高水平,过多的货币供应形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再者,当时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剩,加大了通胀压力。2011年,CPI物价指数上涨至5.4%,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

稳定物价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密集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2011年期间,上调5次基准利率12次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2011年末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一年多。

2


我国历次通缩分析

(一)1998年

1997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时期,1996年由于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坏账,加之为了治理1994年的通胀,银行紧缩银根后积累了大批的不良贷款,银行的这种现象到1996年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状态,为了防范银行风险,政府开始控制银行不良贷款,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企业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轻松的获得贷款,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的局面,经营困难,不得不降价销售产品,推动物价下滑。同时,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市场收缩,国内供给压力增大,加剧国内通货紧缩。1997年CPI价格指数下滑至2.8%,到1998年,CPI增速出现负增长,为-0.8%。

通货紧缩,也使得经济增速从1997年的9.2%下降至1998年的7.8%,为了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将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银行惜贷,货币供应传导受阻。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当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投资基建设施来提高社会总需求。2000年,通缩得到控制,历时两年。

(二)2002年

2002年,CPI指数再次为负值,当年的物价总水平连续下跌了10个月,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认为当时出现了通货紧缩。2001年中国加入WTO,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而引发物价总水平的下滑。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伴随着的是利润的增长,企业再生产意愿得到激发,而物价水平的下降刺激需求的增加。这次通缩和1998年不同,是由总供给的增长快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导致的物价水平下降,并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所以当时并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和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2003年CPI指数恢复正增长,结束了这次非典型的通货紧缩,历时一年。

(三)2009年

从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世界蔓延,我国也未能独善其身。我国的经济明显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每月的出口额增速均在-20%以下,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农民工返乡,货币供应量M2增速从18.92%下降至14.8%,经济增速快速回落,2009年一季度GDP的增长率仅为6.6%,CPI物价指数从2008年末开始下滑,2009年出现连续10个月负值。

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加快基建投资,扩大内需。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也为2011年的通胀埋下了伏笔。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使得经济快速升温,CPI物价指数上涨,该次通缩历时一年。

3


历次通胀通缩规律总结

通过历史的回顾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通胀多发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伴随着的是经济的高速上涨,通过大规模发行货币,扩大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建设稳定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上表现为投资增速和货供应量快速上涨,CPI物价指数随之上扬。面对不同时期的通胀,政府采取了多样的应对措施,收缩银根减少货币流通以及控制投资压缩社会总需求是政府采用频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两项政策。

排除2002年的良性通缩,1998年和2009年的通缩发生在东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均由于内外需同时减少导致供需失衡造成的物价下降。宏观经济上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减少,M2、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增速快速下降,最终表现为GDP缩水。面对这两次通缩,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1998年,采取了降息等货币政策,由于传到效应缓慢,货币政策没有发挥太大的效应,而发行国债等财政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2009年,政府通过“四万亿投资计划”快速的治理了通缩问题,结果是引发了全面的通货膨胀。

4中国陷入通缩边缘

综上,笔者认为,中国可能已经陷入了通缩边缘。首先,从最直观的物价指数来看,2012年3月PPI首次出现负增长,于此同时CPI增速放缓,到2015年7月,PPI已经连续41个月为负值,CPI也跌至2%以下。其次,内外需双双下滑,中国房地产拐点出现后,投资增速快速回落,从2013年的20%以上下降到今年7月的4.3%,伴随着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11.2%。全球经济增长的疲弱抑制了外围需求的增长,中国出口同比在今年前7个月中有5个月出现负增长,内外需同时收缩抑制了价格的上涨。另外,供给方面,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导致进口贸易出现好转,加剧中国输入性通缩压力。

社会总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是造成当下中国物价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供大于求抑制生产,经济增速停滞。以史为鉴,面对通缩压力,政府加大了货币政策力度,从2014年底至今,下调了4次基准利率和2次存款准备金率,但并没有激发市场有效需求;此外,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棚户区建设等基本建设投资。经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剑合璧,近期CPI物价指数有所回升,但形势不乐观,在目前全球普遍价格水平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再次陷入通缩的可能性极大。
传播邮识 广交藏友 微信15142037792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验证码 换一个

QQ|Archiver|手机版|毕氏邮品

GMT+8, 2024-4-20 17:20 , Processed in 0.0370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