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氏邮品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邮史大观】1998年错邮频发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1826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劵 元
0
会员积分
13808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跟帖积极 推广达人 宣传达人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6: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贵州错片》1998年问世,距今正好20周年。她是新中国邮资票品中为数极少的,因错收回销毁、未正式发行的邮品。在这20年里,她几起几伏,有曲折、有离奇、有意外、有必然,个中辛酸常使人回味不已。

我对《贵州错片》有十多年的研究,在各大媒体发表过十余篇相关文章,有些文章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现特写此文,以纪念《贵州错片》问世20周年。

引言

邮电部1973年6月1日恢复建制,此后的25年间,我国的各类邮资票品均以邮电部名义发行。直到1998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此后至该年9月,邮资票品均以“信息产业部”名义发行。国家邮政局于1998年10月起接手信息产业部进行发行邮资票品的工作。在这几个过渡时期里,发生了一些另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1998年对于中国邮资票品发行史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先是2月28日发行的《中国人民警察》邮票中出现了警徽反置、红绿灯倒置、“六指警察”等错误。此时,邮资票品的发行机构为邮电部。3月份,信息产业部从邮电部手中接管了邮资票品的发行权,但因为缺少经验、监管不严。致使9月份时,全国各大邮市先后出现了规格不等、未经裁切的“连体玫瑰”邮资明信片,把信息产业部搞得狼狈不堪、蒙头转向。10月份,国家邮政局从信息产业部手中接手了发行邮资票品的工作,此时接手,真是及时,信息产业部马上把这个烂摊子抛给了国家邮政局。

在接手前,国家邮政局已经知道了《连体玫瑰》事件,当时也没当回事,以为发几个通知、罚些款就摆平了。可是在10月份接手后,一些地方邮政趁国家邮政局立足未稳,将更多的《玫瑰》连体片抛到了邮市,01号北京版、05号内蒙版、12号安徽版、22号四川版、24号贵州版、24号贵州和22号四川混血儿版、27号陕西版等。一时邮市中的玫瑰园百花齐开,万朵竞放,争奇斗艳,令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10月下旬,正当《连体玫瑰》违规邮资片火爆全国各大邮市时,《良渚玉琮》连体片也忽现邮市。此举,真是火上浇油,不仅让国家邮政局气急败坏、眼冒金星,也引起了诸多媒体的关注。《北京青年报》、《国际金融信息报》、《江南都市报》、《华东信息日报》、《中国青年报》、《大江南收藏》、《中国集邮报》、《信息早报》等媒体先后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详细或是追踪报道,甚至连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和“焦点访谈”栏目也先后

进行了报道。

10月28日,《炎帝陵》特种邮票发行,湖南省邮政局趁国家邮政局发行《炎帝陵》邮票之机,在得到国家邮政局的批准之后,以印制《炎帝陵》纪念张的名义,违规印制发行了带有面值的《炎帝陵》金箔小全张,分为有齿和无齿两种。由于印有面值,发行后不久就被举报,国家邮政局得知后,真可谓气急败坏,马上严令湖南省局将其收回、上交销毁。像这种违规邮品明目张胆争先恐后地大量出笼,不仅在我国邮政史上属于首次,在世界邮政史上也是少有的。

一、《贵州错片》的诞生

违规的事件没有就此打住,10月30日,重庆市的部分集邮门市部无视国家邮政局的有关规定,提前销售了本应于11月25日才发行的《贵州风光》邮资片。公开销售数日后,有集邮者发现《贵州风光》邮资片的志号FP7与7月30日发行的《武陵源风光》邮资片志号相同,便打电话给《重庆商报》,该报立即向国家邮政局反映《贵州风光》邮资片志号错误问题。当时的国家邮政局正处于一片指责声中,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发生了把两套风光片志号印重的低级错误,这就犹如把两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弄重,以后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果将错就错发行,事必会给国家邮政局带更坏的影响。于是国家邮政局在11月7日接到电话的当天,电传全国各省、市、区邮政局,明令停止销售《贵州风光》邮资片,就地封存,并命令必须于11月18日前全部上交总局销毁。随后,国家邮政局亡羊补牢,补发了正确的FP8《贵州风光》邮资片。

二、流出数量

1999年7月,国家邮政局下发了《关于重庆市、陕西省邮政局提前销售邮资票品问题》的通报。通报中指出,重庆市邮政局辖下的万州、渝中、南岸3个区的集邮公司以及陕西省辖下的渭南、商洛、榆林3个地区的集邮公司,无视国家邮政局的有关规定,提前销售《贵州风光》邮资明信片,其中重庆市提前售出5861套,陕西省提前售出2980套,合计流出8841套(A组7274套,B组1567套)。

三、市场走势

当全国一些邮迷知道《贵州风光》邮资片是错版片后,其市价开始逐步走高。11月7日,A组市价约为200元,由于货源稀少而猎奇者众多,8日A组市价即爆涨至500元。11月21日,当时市场盛传国家邮政局责令提前销售的邮政部门限时回收已流出的错片,否则将处以每套2万元的罚款。在消息流露的当天,《贵州错片》价格达到阶段性顶峰,A组和AB组全套价格快速上涨至1900元和9000元的阶段性高位。由于一些集邮者担心会将错就错,所以导致价格出现快速下滑,几乎还没有机会来得及表现就被打入了冷宫。在经历了2003的邮市冰点后,全套价格阴跌到了750元。2005年秋季《贵州错片》重拾升势,2006年4月达到了2100元,2008年7月价格上涨到4000元,2010年3月攀升到了7500元,2011年11月,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A组达到了3300元,AB组全套涨到1.8万元,此后价格略有回落,现在全套价格稳定在12000元。

四、出错原因分析

笔者分析,有以下两种可能,导致了《贵州错片》的志号出错。

一、设计稿出错。发行《贵州风光》在1997年底就已经确定。但在1998年4月底,管理层决定修改发行计划,大幅度增加邮资封片的发行,即在原来6种的基础上再增发6种。这就在《贵州风光》之前加插了《辽宁风光》。然而,管理层似乎有心证实“计划没有变化快”这句俏皮话,6月底至7月初再次宣布增加发行邮资封片:7月30日增加发行《武陵源》风光邮资片;8月29日增加发行《'98亚洲体育节》邮资片。这样,《武陵源》也挤在了《贵州风光》之前发行,而且从确定计划到正式发行不过一个多月时间!于是,顾此失彼忙中出错,邮票编辑设计室的负责人只知道将增加发行的《武陵源风光》志号按顺序确定为FP7,却忘记了将《贵州风光》的志号顺延为FP8。以至于设计稿和下发的文件中都将《贵州风光》的志号确定为FP7,致使印厂也按照错误的设计稿和文件指示印刷。

二、印刷厂出错。1998年印制《贵州风光》明信片的技术还是采用的传统的彩色胶版印刷工艺,它的流程是:原稿(文字、图像)→电脑录入排版→出黑白、彩色、透色反射稿→照相分色、电子分色加网→出文字胶片和图像加网分色片→拼大版→晒版→印刷→裁切。如果原稿与相关文件中都没有将《贵州错片》的志号弄错,那么很有可能是印厂在电脑录入排版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错误,将FP8误录入为FP7。而当时负责校对的人也没校对出来,这样,印厂出的胶片出现了错误,印出来的东西当然也是错的。

五、《贵州错片》与正片的区别

1、FP7《贵州错片》B组,航空标志底色较重,呈深蓝色;FP8《贵州风光》B组,航空标志底色略浅,呈淡蓝色;

2、FP7《贵州错片》A组纸色亮白,B组的纸色偏黄,呈淡黄色;FP8《贵州风光》AB组纸色都呈亮白色。错片的纸质比正片厚,用手触摸感觉很明显。

3、FP7《贵州错片》印刷精细,墨层厚实。邮资图、中国邮政明信片中英文的颜色很深,左下角文字粗壮;FP8《贵州风光》墨层浅薄。邮资图、中国邮政明信片中英文的颜色略浅,左下角文字纤细、瘦弱。

六、收藏投资价值

《贵州错片》是一个历史时期偶然产生的产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投资价值,在集邮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分为A组国内邮资与B组国际邮资,两组图案相同,选取了贵州省境内的黄果树瀑布、织金洞、龙宫、红枫湖、竹海公园、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会址、甲秀楼、青龙洞,共10个景点。涵盖了革命圣地、公园、楼阁、洞穴、名山、瀑布、植物等数十个题材,信息含量很大,是组编邮集的良好素材。经过了20年的消耗和沉淀,《贵州错片》市场流通量已经非常少了,当您逛遍集邮市场,想购买一套全品的《贵州错片》AB组极其不易。

近些年,清代邮票、新中国未发行邮票在拍卖会上受到许多集邮家、投资者的追捧,成交价屡创新高,说明我国集邮水平、集邮者精品意识都有明显提高。相信随着《贵州错片》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目前追捧精品投资的市场氛围下,其价格将不断的被改写、刷新。

结束语

《贵州错片》的产生,记录了当时的邮资票品发行机构从信息产业部到国家邮政局转轨时期的一段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家邮政局管理上的混乱和失控。《贵州错片》现在已经受到许多集邮者的珍视,收藏研究价值和存世量小的优势渐渐体现出来,价格正在稳步上升。随着人们对它的价值不断挖掘与认知,《贵州错片》将变得越来越珍贵。(何国辉/文)
传播邮识 广交藏友 微信15142037792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验证码 换一个

QQ|Archiver|手机版|毕氏邮品

GMT+8, 2024-6-25 14:29 , Processed in 0.03774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