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不该发行的邮票,邮票上的人物事后忘恩翻脸,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20世纪六七十代,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给予了价值90多亿的援助,援助领域涵盖工业、农业、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在短时间内就把阿尔巴尼亚建设成了“欧洲社会主义灯塔”。然而,1978年,阿尔巴尼亚在拿到我国的上亿军援后,竟然直接与我国翻脸,因此邓小平亲自下令:停止对其援助。
为何中国会选择在六七十年代无私援助阿尔巴尼亚?这其实和当时两国的外交关系有关。阿尔巴尼亚与中国一样,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因此在二战结束、冷战兴起的时期,两国都将苏联视作自己的老大哥。
然而赫鲁晓夫上任后,苏联逐渐走上了大国沙文主义道路,企图凭借国际社会主义领导国的地位,干涉阵营内其余国家的内,这遭到了中国的严词拒绝,中苏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恶化。
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苏联拉拢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代表给予冷嘲热讽,让中国的外交事业陷入被动。
然而阿尔巴尼亚却在此时站了出来,坚定地支持中国代表的立场。阿尔巴尼亚是欧洲小国,曾长期受南斯拉夫的内政干涉,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立场感同身受。而他们这次的声援成功打动了中国,因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亲密。
中国的无私援助 不过苏联显然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为了威胁阿尔巴尼亚倒向自己的阵营,苏联中断了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援助,这让阿尔巴尼亚的国家建设陷入了危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因此中国在此时坚定地伸出了自己的援手,对阿尔巴尼亚的工业、农业、经济都给予了大量帮助。 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派出大量专,帮他们建立了钢铁厂、纺织厂、玻璃厂、造纸厂、化肥厂。同时专家们还针对阿尔巴尼亚境内铁矿石杂质较多的问题,特意改进了冶铁工艺,并将改进后的新工艺无偿传授给了阿尔巴尼亚的工程部门。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并不是单纯的数字累积,而是秉承着“授人以渔”的方式,真诚地帮助他们建设富强的国家。据统计,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在阿尔巴尼亚投入的援助价值高达90亿元,其外还有180万吨粮食、100万吨优质钢材、1万台拖拉机。 这些援助让阿尔巴尼亚在极短时间内,成为了欧洲社会主义国家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一度被誉为“欧洲社会主义的灯塔”。 然而,中国的无私援助逐渐“惯坏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曾表示,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就像“哥哥帮助弟弟一样自然”。 当时中国支援的大量优质钢材由于无处可用,被用于大规模制造无意义的纪念塔,而当时中国国内的钢铁产量尚且捉襟见肘,这些援助物资的浪费令不少访问过阿尔巴尼亚的中国外交官都深感可惜。 阿尔巴尼亚的结局 随着阿尔巴尼亚索要的物资、财富越来越多,中国逐渐意识到了这种无私支援的弊端,因此开始逐步收紧对阿尔巴尼亚的支援力度。结果这让习惯了无私援助的阿尔巴尼亚大为不满,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给中国“泼脏水”,说中国当年的援助力度太小,只是“表面功夫”。 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件事情让阿尔巴尼亚更加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中国“背叛”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表现。 但中国的援助仍然阿尔巴尼亚不可缺少的经济来源,因此在两国交恶的情况下,阿尔巴尼亚依然强行索要价值50亿元的物资援助。 中国此时已经不再执行“不惜代价”的对外援助,一切以保证本国发展为前提,因此只给了阿尔巴尼亚5亿元的支援。 结果阿尔巴尼亚见支援数目远低于自己的要求,竟然直接选择污蔑中国,并且在多个场合批评中国的外交政策。这让时任领导人的邓小平极为不满,于是他决定,从1978年7月开始,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一切援助。中国不会索要之前给过的支援,但两国的国际友谊就此中断。 失去中国的支援后,阿尔巴尼亚的生活水平顿时出现了大幅衰退。由于他们国家山地众多,平原地形少,无论发展工业还是农业,都是极其困难的。目前阿尔巴尼亚的GPD仅有150亿美元,和三十年前相比几乎是原地踏步。 如果他们愿意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本来是可以乘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可见,阿尔巴尼亚的例子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贪得无厌”的下场。 ingFang SC", sans-serif;">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