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氏邮品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吁重新认识集邮活动的文化价值!

[复制链接]

1912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劵 元
0
会员积分
1424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跟帖积极 推广达人 宣传达人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0 11: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七期专访
省非遗保护专家
集邮爱好者
杨建新
曾任——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台办主任
省文化厅厅长

1、近年来,浙江接续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浙江等文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您认为邮票在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推动浙江文化建设方面能起怎样的作用?

杨建新:邮票虽然小不过方寸,但是意义重大。过去我们讲邮票有两大功能:一个是邮资凭证、一个是国家名片。现在随着邮资凭证功能的慢慢弱化,我觉得它的国家名片的属性、它的文化属性更加突出。所以与其问邮票在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推动浙江文化建设方面能起怎样的作用,我认为更确切地说邮票的本质属性就是一个文化商品,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具体来说:

第一,集邮活动本身就是个文化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益身心、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增进友谊、扩大交流、和谐社会等等,集邮活动的功能非常多元,内容非常丰富,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

第二,邮票本身所包含的内涵极为丰富,我刚刚说的是集邮活动,现在我回到邮票本身。邮票内容集历史天文地理生物艺术社会人文事件等于一体,可以说是大千世界无所不包,加上邮票设计精美富有创意,印制也是非常独特精湛。无论是它的表现样式、呈现方式以及它里面所包含的内涵都极具价值,所以我把它定义为以国家行为为依托的最富价值的文创产品。

第三,邮票被称为国家名片,由国家出面发行,是最具权威的宣传品。通过邮票来反映浙江的历史人文锦绣山河建设成就等,对内可以鼓舞士气凝聚精神,对外可以扩大影响提升浙江的美誉度。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和情怀,同时也有利于浙江吸引外资扩大旅游吸纳人才。所以从国家名片的角度来讲,邮票是最具权威的宣传品,因此我们多年来千方百计要把浙江的内容印到邮票上。

最后,邮票可作为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我们现在强调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浙江又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共同富裕包含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而邮票兼具双重功能,它既能丰富生活提升品质又能增加老百姓的财富性收入。同时,收藏的过程、鉴赏的过程,也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一举多得。

2、浙江是“非遗大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打造文博强省。在已发行的众多邮票中,留下了不少“浙江非遗印记”,有没有哪一套邮票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后有没有什么故事?

杨建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从2003年起步的,而当时是以浙江省为试点开路的,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一直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由于浙江省是最早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省份,因而创造了众多中国非遗保护的第一,也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所以说浙江是非遗大省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要说的是,与其说浙江的非遗资源特别丰富,还不如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浙江的非遗资源特别丰富吗?老实说,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越高的地方,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就越多。从地域面积上讲,浙江是全国的一个小省。同时,浙江虽然56个民族都有,但是民族融合程度很高,而民族融合度越高,不少非遗资源就消失得越快。所以说浙江省是非遗大省没有错,但是先天的非遗资源并不丰富,这更彰显出浙江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努力。

告诉你们几个数据:中国现在一共有人类非遗项目46个,全世界第一,浙江省就有10个(包括与浙江有关联的);我国现在有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1500多个,浙江省占了241个;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我国一共评选了五轮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每一轮浙江都是名列第一。目前浙江省的省级非遗名录是886个,相信很快就增加了,现在正在评选第六批(还没公布)。

我特地去查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邮票大概有108套(枚)跟我们浙江有关,而108套(枚)里面有31套(枚)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

比如说印象深刻的:1998年10月中国发行的一套邮票叫《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共四枚;2021年6月份又发行了一套《丝绸之路文物(二)》,也是四枚,其中第四枚又是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也就是说这31套(枚)里边有关龙泉青瓷的就有两套(枚)。

龙泉青瓷在全世界极具影响力,几乎被全世界所有大型博物馆收藏,它的烧制技艺还是迄今为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唯一的陶瓷类人类非遗项目,而且是浙江单独申报的。所以这两套(枚)邮票特别有意义。更有意义的,是我们的邮票文化工作者们,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具有先见之明的——所有涉及到浙江非遗的邮票,邮品的出版发行时间都早于申报时间,即在我们申报和申报成功之前相关的邮票早就发行了。

再比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其中第一大类就是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里面主要是民间传说。1989年《当代美术作品选(一)》一套三枚,其中第一枚就是叶浅予的画,叶浅予是浙江桐庐人,他的画是《白蛇传》,白蛇传是杭州的民间传说,到2001年专门出了民间传说的邮票《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一套四枚。邮票工作者早在1989年、2001年就把这些民间传说搬上了邮票,而白蛇传直到2006年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又比如说,2015年《中国古代文学家(四)》6枚一套,其中第一枚就是汤显祖。汤显祖是被联合国确认的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级戏剧大师。汤显祖与浙江的关联是在遂昌当了5年县令并写出了《牡丹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遂昌调研的时候,提出要好好弘扬汤显祖文化。从2005年开始,遂昌制定了弘扬汤显祖文化的十年规划,当时作为省文化厅厅长的我也参与了这项工作,我们的昆剧团带着《牡丹亭》,专门前往莎士比亚的故乡演出,小百花越剧团专门创排了一出戏《寇流兰与杜丽娘》,把莎士比亚戏剧和《牡丹亭》里的的人物穿越时空,融合在一起,到英国进行演出,成就了中英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3、今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邮票能不能在其中发挥一些作用?

杨建新:毫无疑问这个作用是相当大的,简言之,很多非遗项目在老百姓那里口口相传就是得益于邮票。不少老百姓都是这样说,“这个是邮票上印过的”,或者说在邮票上看到过的。在他们心目中,只要是邮票上出现过的,就是重要的,有分量的。比如青田石雕,4个大师4件作品被印上了邮票,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青田石雕。现在好多工艺匠人自己要出个性化邮票,就是因为只要上了邮票就代表了权威,代表了影响力,代表了重要性,代表了有分量有文化。所以邮票在扩大非遗保护的影响力、提升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工作上功不可没。

所谓推动非遗保护的作用,我觉得主要还是宣传教化作用。因为非遗保护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某种意义上就是农耕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我们今天要保护非遗,不是光靠政府拿点钱成立一个非遗办公室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非遗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百姓的生活,只要今天能为百姓所用,非遗就能生存能发展,如果离开了百姓的生活,它就必然凋弊死亡。所以保护非遗靠人民、非遗保护为人民,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东西。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有需要,某种意义上这种需要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比如一个手工的杯子,一年只能做几个,那么它的意义是这个茶杯的使用功能还是背后的文化价值呢?毫无疑问是文化价值。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但这个杯子是名家大师做的,杯子还是杯子,使用功能还是喝水,但大师做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它更多的是文化价值,可鉴赏,能收藏,有内涵,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愉悦。所以我们现在看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我认为更多的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5年4月,时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王新中(左六)和杨建新(左四)、熊恩生(右四)等人在宁波参加孙传哲纪念馆落成仪式

2015年5月,浙江省集邮协会会长鞠勇(左三)、顾问杨建新(左二)等在杭州会见瑞典皇家邮学会的集邮友人


4、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和线下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变“潮”。您认为非遗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杨建新:非遗所包含的十大门类本来就是农耕时代先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的非遗要能够延续能够生存甚至要能够得到创新发展,也必须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融合,如果不能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不能为今天的青少年所接受,那么它必然走不远。

非遗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第一个是文化符号。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是要有标志物有符号的,而非遗就是标志物,是符号。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需要有一种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中国的非遗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第二个是精神家园。我们常说要寻找回家的路,这个跟文化认同是有关联的。换句话说就是乡愁。为什么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难以忘怀?因为那里有我们过往的生活。这个就是乡愁。乡愁无所不包。也许是村里的那个池塘、那条小溪、那株大樟树,那道美食。还有七亲八眷、乡风民俗等等,今天,所有那些祖先留下来的习俗、技艺、器物、节庆、传统娱乐等等,都已经纳入了非遗的范畴。面对非遗,每一个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会油然而生。

比如说,手工打造到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像茶叶,智能机器人都可以做出来,即使暂时不能,不久的将来也完全可以实现。那么手工制茶意义何在?我们说有些东西高科技永远替代不了,并不是说高科技做不出来,而是机器制作的东西替代不了的是背后的人文、情感、温度、智慧和它的独特性。我想这些大概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人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非遗保护我们强调原真性保护,原真性就是古法,老祖宗的手艺我们要尽量还原。比如像龙泉青瓷,我们给联合国申报的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换言之就是古法。但是我们强调原真性保护的同时,又怎么通过有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现代人所了解所珍惜所热爱的器物和产品,这是我们非遗保护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些完全是传统的东西可以融入现代生活。有些必须要创新,但这个创新又必须是有限度的,不能突破原真性保护的要求,否则它就失去了非遗保护的意义,所以这个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同时,我们要通过加强宣传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保护,所以我们正在努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当我们的青少年都能投身非遗保护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有效地传承下去。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开发文创产品,在整个社会环境面上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间,集邮就是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有益的催化剂。

1997年,杨建新在宁海参加《潘天寿绘画选》邮票首发式

2018年,杨建新和浙江省残联原理事长林清和、中国残疾人集邮联谊会会长李少华等参观“中国残疾人集邮馆”

5、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还提到了,要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推进上山、河姆渡、良渚等文明之源大遗址群保护利用。《河姆渡遗址》《良渚玉器》这些中华文明之光很早就登上了“国家名片”,这些邮票背后的精神是什么,有什么教育传播价值?

杨建新:河姆渡遗址也好、良渚玉器也好,还有大运河。这些邮票所呈现的都是浙江著名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浙江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彰显了远古时候中华先人们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以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和博大精深;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尤其是良渚文化意义非凡,它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因为过去我们说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从考古发掘的角度一直是没有找到实证的。国际社会认同的文明指的是要有国家形态。大体上有三个标志:第一城堡,第二青铜器,第三文字。为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必须要有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所以良渚遗址的意义,就在于证明了5000年前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存在着一个古老的王国,这个王国以良渚为都城,当时已经具备一个古代国家的形态。良渚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5000年的认同和珍视。

这些都是我们确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我们要自信我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同时,这些文明成果是中国人的同时也是全人类的,中华民族为人类做贡献,我们也要向全世界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最好的教材,而这些内容早就被印上了邮票。所以我有一个想法,特别是面对现在集邮活动比较低迷这个状态,我很想呼吁要重新认识、重新评估集邮活动的重要价值!尤其在校园里要提倡开展集邮活动,邮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伙伴和辅助材料,同时可以作为孩子们课余活动的有益内容。我如果当小学老师的话,我会在教学中把邮票拿来作为课本的辅助教材,有文字有画面,既形象又生动,还便于携带。
6、“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浙江省委也提出了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宋韵文化”出圈,有没有一些代表性的非遗邮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杨建新:关于宋韵文化,我想重点谈谈这个龙泉瓷器。刚才也谈到龙泉青瓷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官哥汝定钧,官窑就是杭州南宋官窑,哥窑就是龙泉哥窑,所以宋代的五大名窑里面浙江就占了两个。龙泉青瓷邮票一套四枚,两枚都涉及到宋代,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遗,也是全世界目前唯一的一个陶瓷类项目。这个跟宋韵文化是有关的,在宋代中国人的瓷器烧制技艺就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全世界独一无二。今天世界上的著名博物馆,如果没有一件中国的宋代青瓷,那是说不出口的。



再比如说沈括,北宋杭州人,《梦 溪笔谈》的作者,他是北宋的高官同时也是著名的科学家,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的牛顿”。沈括作为科学家,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且都有建树,包括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化学、农学、气象等。沈括这个人物上了邮票《中国古代科学家(二)》,这套邮票是1962年12月发行的,时间很早。

宋代由于纸币的出现,证明了宋代对内和对外的商贸活动已经到了十分繁荣的地步。北宋就有了纸币“交子”,到南宋则进一步有加了防伪技术的纸币“会子”,说明现实商品交易的需求,由此可见当时商贸的繁荣。

讲到宋韵文化,我国在2003年同匈牙利联合发行的《图书艺术》邮票值得一提,两枚一套,匈牙利一枚中国一枚。中国这枚是用的是宋代雕版印刷的刻本,画面就是宋刻本《周礼》。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达到了中国传统印刷的顶峰,宋版书的价格被称为寸纸寸金,今天更不用说了。因为它在中国乃至于世界的古代印刷术里面达到了天花板级的水平,所以宋刻本的文化价值无与伦比。这枚邮票既展示了宋刻本《周礼》这本书的画面,背景又是我们浙江的天一阁。天一阁的意义在于,一个藏书楼从明代起能够完好无损的传承至今,实属于凤毛麟角,而且天一阁的这个建筑规制非常讲究,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才保证了这个藏书楼没有焚于火灾,没有毁于兵荒马乱。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7个藏书楼,都是仿照天一阁的规制建造的。所以说宋韵文化在这枚邮票上也反映得很充分。

7、中国邮政2010年3月20日发行《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1套6枚,作为《富春山居图》合璧的见证人,也是推动者之一,请您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

杨建新:关于《富春山居图》,我可以说是全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某种意义上也是推动者。非常凑巧,我当过省台办主任又当过省文化厅厅长,这两个职务跟《富春山居图》都有关系,所以我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自始至终参与了《富春山居图》合璧的全过程。

大家知道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面存放着约65万件北京故宫运过去的文物,其中有一件分藏两岸,那就是《富春山居图》,这件文物被一分为二,分别存放在大陆和台湾。所以这张画什么时候能够合璧,不仅是一个文化事件,背后更具有政治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我在省台办工作时就想把这两段画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与台湾方面达成协议。1999年,我们在富阳办了一次活动,叫做富春山居图圆合活动,当时叫圆合也是合璧的意思,我们把台湾三十几位书画家请过来,和我们中国美院潘公凯院长还有其他几位名师大家一起,共同临摹整张富春山居图。这也算是一件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盛事。2003年我到了省文化厅,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富春山居图》如何合璧,但由于台湾方面只希望把大陆的富春山居图拿去台湾展览,不愿意把台湾的那部分富春山居图送来大陆展览。故迟迟未能实现。转眼到了2010年,根据上级的指示,我们决定把大陆这部分《富春山居图》送去台湾以完成合璧。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分离了300多年,一幅600多年前的中国画,在台北这片中国人的土地上,在两岸同胞的见证下终于合在一起,盛况空前。在3个月的展出期间,我看到台湾的统计,有来自海内外的80几万观众瞻仰了这幅名画。

当时经过我们的努力,在2011年的上半年,在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签订的协议里面,明确地写上了“未来在适当的时候,台湾方面同意把富春山居图拿到大陆来展出。”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富春山居图》在大陆的合璧,这是我的夙愿,我相信也是大陆同胞和全体中国人的愿景。
图片

《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纪念活动

8、您是因为什么契机喜欢上集邮的?还记得买的第一枚邮票吗,现在是否还珍藏着?您有没有一些建议可以给现在喜欢集邮的年轻人?

杨建新:这个集邮倒是从小就喜欢,也说不上哪一年,至少是二三年级吧,那时候也没有条件,家里边的书信也很少,班里有条件的同学会去买那个盖销票。我买不起,只能想方设法去集信销票。家里没有信,就到处去讨。在传达室里等候,看到有纪特票的信封就求人家说好话。当时集邮就是这样。在团省委工作,当时所有下发的资料文件都要邮寄的,我说我来义务劳动,下了班以后就去捆扎包装,贴好邮票寄出后,又马上电话打给市县同志,请他们帮忙收到以后把邮票给我剪下来。

1981年我去创办了《浙江青年》杂志,就是后来的《浙江青年报》,1982年搞了全国第一届钢笔书法大赛,全国数以万计的作品寄过来,邮局的工人每天一麻袋一麻袋地扛进来,编辑部堆积如山。我如获至宝,下了班就去捡纪特票,看到有高面值的邮票就高兴得不得了。尤其还有些邮戳没盖到的,洗下来就跟新票一样。

后来我在省委宣传部工作,当时也是收集邮票,连邮册都是自己做,卡纸买不起,那就把人家用过的卡纸拿过来,反过来用,没有玻璃纸,只好拿有点透明的纸头代替,至少能够插邮票就行了。

我在省台办的时候,每次到台湾我都要买邮票,台湾的最近几十年的邮票我全收齐了。我夫人是翻译,帮我收集外国邮票。但外国的邮票很难集,因为外国的邮票不像中国有编号分系列的。

我也有遗憾。说起来集邮也有几十年了,但在集邮方面和邮品的研究方面基本了无成就,曾经也想编本邮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后也没有动手,说起来是没时间也没这个精力,其实是懒惰。

对于年轻人,我其实刚才谈到了不少。我们现在很强调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自信,青少年接不接受认不认可热不热爱参不参与,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只有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能够接受参与热爱那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否则就是一句空话,集邮活动也是这样。既然是有益身心的、有益提升国民素质的一项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那我们就要大力倡导宣传,要让更多的青少年来认识来参与。

从我个人经历来讲,我是觉得集邮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丰富业余生活的一项活动,也不仅是纯粹从经济价值考虑是一个会升值的艺术品的收藏活动,它确实从知识的拓展、素养的提升、性情的陶冶等多方面来讲对年轻人是有好处的。当然现在这样的东西也很多,使得年轻人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是我还是觉得集邮是一个非常简便易行的、值得提倡的活动。现在中小学生的活动很丰富,比如书法美术活动、手工技艺活动等我觉得都很有益,但是都不如集邮来的简便易行。邮票太简单了,一年邮票20几套,一本小册子,拿个放大镜反复揣摩、反复欣赏,从中获取知识,愉悦心情,尤其是日积月累,收获就更大了。

上左:著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寄给杨建新的1991年元旦祝词

上右:2010年,浙江省政府代表团访问台湾,台湾诸暨同乡会会长、画家赵善灿拜访同乡杨建新不遇,留下书信

下:1982年,日本对华友好人士鸠山威一郎致杨建新的感谢信(右为译文)。这一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鸠山威一郎受邀率团访华,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接待

监制|丁前程 郑莉

编辑|周倩

记者|陈惠 周倩 徐君

设计|王明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传播邮识 广交藏友 微信15142037792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验证码 换一个

QQ|Archiver|手机版|毕氏邮品

GMT+8, 2024-11-22 23:44 , Processed in 0.03790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